像警察一樣用紫外熒光法提取指紋,用光譜儀快速檢測橄欖油品質,制作一款月球探測車模型……119名來自全市的高二學生,從2016年12月18日起將在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指導下,接觸電子科學等前沿科技知識,對12個課題展開研究。該所是上海市教委和科委今年11月聯合公布的首批25家創新實踐工作站之一。
作為我國第一個紅外技術與物理研究領域的專業研究所,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先后為風云系列氣象衛星、載人航天工程、探月工程、海洋衛星、環境衛星等研制了紅外、光電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和航天單機。這次入選上海市青少年電子科學與技術創新實踐工作站,為讓學生們真正學有所得,所黨委書記龔海梅研究員親自帶隊,以航天、航空遙感為應用背景,圍繞紅外、電子、信息等學科方向安排了12個特色培養課程,由副研究員以上科研人員擔任導師,準備用帶研究生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,知道科研是怎么回事,了解科研的一般方法,培養創新精神與動手能力。學生們將在一年時間完成不少于40學時的學習,其中8學時是基礎課,32學時是探究課。
據了解,電子科學與技術創新實踐工作站還將在復旦附中、行知中學、閔行中學和長征社區文化中心設4個實踐點。
開學典禮上,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薛永祺院士上了科學創新的第一課。來自真如中學的高二學生陳源康難掩興奮之情。身為一個科技迷,他在日前舉行的未來工程師比賽中,制作了一款體積小巧的滑板車,若逢下雨,滑板車還能變身為一把雨傘。這次參加電子科學與技術創新實踐工作站,陳源康剛拿到課題介紹,就躍躍欲試了。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本在他看來是個有點“高大上”的科研單位,沒想到能夠有機會走進這里,還能近距離向科學家學習。“上初中的時候,我還覺得科技和自己沒什么關系。但對于高中生來說,鍛煉科學思維非常有必要。除了這12個科研課題,我還想跟科學家們學習更多東西。”